2022-08-03 11:36:34
泰安疏通马桶厕所电话 http://www.tongcesuo.cn
点击进入“凤凰网指数-影剧综榜单”查看最新榜单!
文/阿诺
以往,提及“反思体制”、“批判社会”,我们第一反应会联想到韩国电影。
但近年来,印度电影却后来者居上,推出了很多现象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无论题材还是选题,都变得更愤怒、更激进:《炙热》抨击重男轻女;《杰伊·比姆》抨击种姓制度;《一个星期四》呼吁女性权益;《白虎》聚焦底层奋进史……
当观众对印度电影的认知还停留在歌舞、励志阶段时,当国产片因各种限制而顾左右而言他时, 印度电影已经远远地走在了我们前面 。
对此,我们却似乎只有眼馋的份。
最近,印度又推出了一部神片,因其内容涵盖广、剧情反转大、悬疑性足、可看性强而广受关注,创下了印度电影的年度高分——豆瓣8.6、IMDb8.3。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它——《宿敌》。
01 欲扬先抑
印度电影有两大特点,一是动辄有歌舞唱跳,二是时长过久、动辄两三个小时。
《宿敌》因题材严肃,摒弃了印度电影常见的歌舞场面,但它162分钟的时长,确实能劝退一部分观众。
影片采取了 “欲扬先抑” 的表现形式,前一个多小时,主要围绕一起奸杀案层层推进,挑起银幕内外的愤怒情绪。
直到影片剧情近半,才用一场庭审戏正式引入正题。
全片的核心事件,是 “萨芭案” :36岁的大学教授萨芭被人先奸后杀,烧焦后抛尸荒野。
萨芭美丽、善良、睿智,在学校深受学生爱戴。
然而追悼会上,副校长却用一番“受害者有罪论”,点燃了学生的怒火:失去一个人,可以找人代替,但学校声誉受损,却无法挽回……我至今读不明白,为什么那晚她要10点半才回家……
一石激起千层浪。副校长的这番说辞,招致了学生们的反感。他们不约而同地走上广场,决定以和平抗议的方式为萨芭讨一个说法。
事态很快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地步,警察和暴徒冲进学校,将抗议学生打得头破血流。
抗议如野火一般在全国蔓延,舆论对警察的暴力执法发出了强烈的谴责,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上街头……
一时之间,“萨芭案”成了举国瞩目的焦点大案。
此后,英雄登场。副督察萨詹·库玛临危受命,负责调查“萨芭案”,他向萨芭的母亲保证 “我会在30天内把罪犯带到你面前” 。
接下来,和大多数悬疑犯罪片一样,《宿敌》用了很多笔墨去描摹警察的办案过程:调监控、寻找目击者、锁定四名嫌疑人、实施抓捕行动……
萨詹很快抓住了涉案的四名嫌疑人,有证人指正,曾看见这四人在路边焚尸。
眼见证据确凿,无可辩驳,但那落网的四名嫌疑人却显得毫不在乎,说自己很快就会出去。种种迹象都表明,这四人似乎有着强大的后台,可以帮他们遮掩一切罪恶。
果然没过多久,上司就解除了萨詹的调查职务,要他把嫌疑人转移到其他警局。
转移路上,萨詹决定放手一搏,他让司机熄灯,拐入旁边的小路,一不做二不休地杀死了这四人。
萨詹因这次 “义举” 成为了全国人民眼中的英雄。
虽然警察很快召开发布会,说四名嫌疑人因抢枪逃跑被警方击毙,但公众懂的都懂,都捕风捉影地探查到了背后的“真相”。
事发之后,人权委员会对萨詹提起诉讼,起诉他侵犯人权,因为按照条例,警察应该向罪犯膝盖以下射击。
一场与正义有关的庭审,就此拉开帷幕……
剧情讲到这,已经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反转——
刚开始,我们以为这是一部悬疑犯罪片,警察与凶手的猫鼠游戏是它最大的看点;萨詹杀死嫌疑人后,我们以为这是一部律政片,探讨程序正义问题,即当现有法律不能让犯人得到公正判决时,我们是否可以借助私刑惩凶除恶,结果正义是否比程序正义更重要。
直到看完全片,我才恍然大悟地发现,原来导演的野心不止于此,他真正想探讨的,早已超出所有人预料—— 前半程的奸杀案与惩凶除恶,只是它的障眼法,真正的好戏还在后面 。
02 即时正义
与去年问世的《杰伊·比姆》类似,《宿敌》也经历了漫长的剧情铺垫、男主都姗姗来迟,且男主的身份都是律师,都“以卵击石”、从个体角度出发抨击法制。
《杰伊·比姆》(上)VS《宿敌》(下)
为萨詹辩护的,是一位经验丰富、名望颇高的白发律师。庭审一开始,他就用一番慷慨陈词感动了无数听众。
帮萨詹打赢官司,对他来说似乎只是小菜一碟。
控方律师,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瘸腿律师——阿拉温德。
谁都想不到,这个不起眼的律师,会成为 扭转舆论 的重要砝码。
阿拉温德一上来,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即时正义。他认为,我们坚持的正义,有时就像速溶茶、速溶咖啡一样,是一种即时性的正义。
潜台词是,眼见不一定为实,如果正义被邪恶利用,同样会把人推向炼狱。
接下来,通过抽丝剥茧,阿拉温德告诉我们,“萨芭案”并不像人们看到的那么简单。
证人提供的证词虽然不假,但对于当晚发生的事,他只看到了局部的真相。
证人只看到四个嫌疑人在现场焚尸,但并没有看清是谁开的车。但事实是,那四个人全都没有驾照,现场还存在第五个人。
故事的导火索,要从一桩看似和本案无关的校园霸凌说起:萨芭任教的印度中央大学,存在严重的种姓歧视,有导师以种姓歧视为名,掠夺学生的学术成果,并以延期毕业做要挟,将学生逼至自杀。
萨芭顺藤摸瓜找到了这位导师,决定向上投诉,将对方的恶行公布于众,结果此导师恶向胆边生,开车撞倒萨芭,将其碾压致死,然后肇事逃逸。
萨芭之死,原本只是一起报复杀人酿出的惨剧,它之所以会演变成奸杀焚尸案,是因为案件背后还牵扯着 更复杂的政治游戏 :执政党领袖想通过“解决”一起轰动性案件,提高自己的公众形象,以便在选举中胜出,获得连任。
调查萨芭案的副督察萨詹,本身并不是什么披肝沥胆的好警察,而是为大佬出谋划策的马前卒。
从制造“奸杀焚尸案”,到制造舆论声势、英雄登场、枪击嫌疑人,都由萨詹策划执行。整起案件,不过是 一场装腔作势的“个人英雄主义” 。
影片用一段饱含深意的对话,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政治家最大的武器是什么?情感,公众的情感。我们要点燃他们的情感,当他们因为这种情绪,而忘记其他一切的时候,我们就能实现统治!”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当民众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所有行为都跟着感觉走,就能轻易被人煽动。当民众放弃理性、放弃法律、放弃辛苦建立起来的文明秩序,以为靠所谓的民意,就能实现公平正义,那失智、失序、失德的黑暗社会,就离我们不远了。
底层人群的奔走、情感、正义与追求,不过是被上层人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玩弄出的政治游戏。我们自以为看到了不公,殊不知不公背后,还潜藏着更大的不公。
讽刺的是,影片原名“Jana Gana Mana”,直译过来是 “人民的意志” ,似乎暗示人民的意志是可以被利用、被左右的。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乌合之众》中那段阐述大众心理的著名论断:“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那些惊心杜撰的“真相”,可以轻而易举地蒙蔽我们,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却并不总能遇到阿拉温德这样去伪求真的律师。
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在碎片化的信息中获得虚假的正义满足,陷入以偏概全的道德狂欢。
《宿敌》摘取了引领全球热点的“女性安全问题”作为全片的切入点。
这两年,围绕“女性安全问题”展开的影视作品多且杂,国外有《使女的故事》《隐形人》《闪亮女孩》,国内有《门锁》《江照黎明》。
这些作品大多有明确的立意,愤怒的情绪。
但《宿敌》不一样,它只是虚晃一枪,从女性命题辐射开,波及到更逼仄、更阴暗的角落,告诉我们表层的不公下还有更大的不公:女性困境,种姓歧视、教育腐败、法律公义、新闻伦理、政治阴谋……
整部电影就是一部浓缩的印度抗争史,透过影像,我们可以看到某些似曾相识的历史轨迹——那些全人类共通的苦难史。
遗憾的是, 因为讲得太多、太复杂,片中涉及的很多问题都是点到即止,没有深挖,有时甚至因为讲得太满,而顾此失彼。
比如庭审盘问证人时,阿拉温德先后盘问了五个证人,有时观众尚未厘清上个证人说的话,下个证人就紧赶慢赶地登场了。
除此之外,该片还存在一些印度电影常见的拍摄弊端:老套陈旧的视听语言,戏剧冲突全靠对白推动,情绪烘托全靠配乐渲染,角色转变缺乏合理的人物逻辑等等。
但总体而言,《宿敌》还是瑕不掩瑜,让我们见识到了印度电影人对制度完善的期许与渴望。它深刻的批判性、密集的信息量,足以掩盖其他方面的弱项。
当我们习惯以戏谑眼光调侃印度电影那不加节制的配乐和视听技法时,或许,是时候该摈弃偏见,看看印度电影已经领先我们,走出了多远。
可以预测,印度电影今后一定还会博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下一次爆发到来前,我们是时候该重新认识一下正在崛起的印度电影了!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Ifeng电影。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Ifeng电影”。